首页>检索页>当前

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探索——基于《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使用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5-05-09 作者:刘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2022年秋季学期,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在全国初中学校使用。该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教材。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积极探索讲准用好统编教材上好专题教育课;融合两套统编教材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以讲故事的方式讲好“四个与共”的故事。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思政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进一步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1]这一标志性论断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聚焦《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探索思政课教学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做法。

善用教材开展学习活动,增进政治认同

《中华民族大团结》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为线索展开,由“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铸就美好国家”“共同建设精神家园”“同心共筑中国梦”4个单元构成。希望通过系统的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深厚归属感、在行动上增强维护民族团结,扛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使命担当。坚定“五个认同”,增强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教材设有“民族花园”“讨论交流”“探究分享”“实践园地”等栏目,提供重要理论、文献资料、典型案例、人物故事,拓展学习资源。

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统编专题教育教材对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结合思政课教学规律,探索有效讲准用好统编教材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活动体验课。教学中,结合教材“交流讨论”“探究分享”等栏目提供的资源和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各小组围绕探究问题深入探究、展开交流,在思想碰撞中,真切体会到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紧密联系。例如,第二课“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探究与分享”栏目,栏目由“中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相关材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图片构成,意在说明中华民族意识是各族人民在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觉醒的,中国人民通过浴血奋战、团结一致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寻找自己身边的成长元素,如出生证、身份证、护照等。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本栏目的相关内容,了解中华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历史背景,教师可提供有关《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景的阅读资料,拓展认识。接下来,教师引导交流:提到万里长城,同学们会想起什么呢?长城为何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为什么国歌中写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为何成为我国的国歌?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以后,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我国各族人民对民族危机的认识不断深化,推动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此外,进行歌曲演唱。学生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激情斗志。教师引导学生在歌曲演唱结束后,分享自己在升国旗、唱国歌时的感受。

问题导读课。教材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以问题为线索,以自主阅读学习为基础,结合教师重点讲解和引导,将学习要求自然融入自己的阅读理解之中,实现情感体悟和思想启发。教材正文后,设计一个栏目,提供两个问题,以提示学生本节课应掌握的重点理论,教师可直接将这两个问题设计为导读问题,也可以根据教材正文内容自行设计导读问题。

在融合中开展主题学习,筑牢思想根基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素养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以“重大主题教育”的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系统布局于不同册次。《中华民族大团结》主题聚焦、信息丰富,《道德与法治》分散融入、理论明确,要充分把握两套教材的展开逻辑和呈现方式的特点,在教学中坚持融合融通,发挥统编教材育人合力。

教学整体统筹。提倡将两套教材关联考虑、整合设计,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与学方式、教学过程等统筹策划,合理安排。融通两套教材,促进学生生成观点,增强政治认同。如,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在涉及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上,坚持用民族团结观点为统领,统整教学内容,并对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与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统筹策划,促进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道德与法治》八(下)第五课“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教材侧重从宪法规定的维度,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的政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第六课“共同筑牢民族团结基石”中也讲述了我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教材进一步强调:党和国家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奠定了民族团结的基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澄清了一些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模糊认识。结合两本统编教材的内容,将第五课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层级结构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团结的关系;理解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意识,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学习内容融合。以建构共同学习“主题”为线索,将两套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或利用《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中的内容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拓展,丰富现有学习内容,形成综合育人格局。例如,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中华民族大团结》第三课“中华民族精神”,主要讲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教材介绍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平事迹,通过学习,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钱学森为祖国国防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主要从中华文化的价值角度讲述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和如何高扬民族精神。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融通两套教材内容,一方面引导各族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思考自己应承担的时代使命,认识到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发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教材内容融通,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化了学生认知。

教学资源融通。两套教材在编写上都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并茂的案例和素材。建议教师在备课中,通读两套教材,就相关内容的学习资源融通使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认知体验。例如,《中华民族大团结》第九课“共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材中讲述的“马班邮路上的忠诚信使”王顺友和“雪线邮路的幸福使者”其美多吉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敢无畏、乐观向上等中华传统美德。《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八课“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教材讲述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和他的团队几乎是从零开始,通过不懈努力,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中国独立发展的氢弹构型,书写了中国人用最快速度独立研制出氢弹的奇迹,引导学生感悟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将两套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整合为一组人物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积淀与淬炼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重要支撑力量,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善用故事育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2]教学中,要从历史的长河中,从社会的现实中,深入挖掘体现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资源,以讲故事的方式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道理讲清楚、讲透彻、讲生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3]讲故事,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促进知行意行的统一。

例如,讲授《中华民族大团结》第十一课“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教师请新疆班哥哥姐姐介绍家乡新变化,并探究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来自喀什的同学,介绍家乡喀什麦盖提县“海鲜”大丰收登上热搜,体现了山东援疆人才在叶尔羌河岸,因地制宜地将盐碱滩变龙虾塘,开展“东虾西移”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试验等内容。从黄海之滨到大漠深处,在党的对口援疆政策支持下,援疆干部人才用心用情创新工作方法,种下的一颗颗产业援疆的种子,如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学生在故事中感悟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久久为功,循序渐进,持续发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应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建强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铸牢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开展跨学科主题备课与教学研究,形成全学科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2]人民日报社评论部.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DDB2418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研员)

责任编辑:吴绍芬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